2012年12月29日星期六

史提反談宗教與生活之二:關於永生、輪迴與命運的問題

根據母親的說法,史提反自兒時開始,已經不喜歡作聲,出世後幾個月,甚至連鄰居都不知道我已經存活於這個世上。就像很多喜劇劇情裡所描述的「怪人」一樣,史提反生平最喜歡的事情之一,就是獨個兒對生命作思考。以下繼續用對答形式去鋪陳史提反對宗教與人生的一些看法。

問:可否說說你對基督教裡所描述的耶穌的看法?
答:若以歷史人物的角度去看,耶穌無疑是猶太教的宗教改革者。他反對教條主義與形式主義,批評當時的法利賽人和祭司,直接動搖了舊式宗教的基礎。而他提出以「愛」為核心的基督教價值,亦賦予了宗教新的意義。若以人物心理去分析,耶穌跟很多其他人類偉大導師一樣,都是一個悲劇人物,被自己的族人離棄,被自己的門徒出賣,自己的理想未能實踐,最終更被釘死在十字架上。然而,從宗教角度上,他的高情操殉道和所流出的「寶血」,卻洗滌了人類始祖的「原罪」,讓從此以後,信他的人能獲得「永生」的機會。

問:當中,是否充滿了神話(或神秘)的色彩?

答:也不能這樣說。至少,我自己不知道「生命的真相」,是否真的如耶穌基督所述說的那樣。但若說神秘,那卻是必然的。人類心理有種「探索究竟」的精神與及「非理性」(即:玄異、玄奇、玄妙)的傾向。耶穌生平最廣為流傳的故事,除了「復活」昇天,就包括「驅逐污鬼」和「五餅二魚」的神蹟。這與佛教傳說中的「神通」,對人產生著「異曲同功」的吸引力。更何況,耶穌基督所應許的,是「永生」。

問:佛教怎樣處理「永生」的問題?
答:佛教不用「永生」的概念。佛教最初是借用古印度婆羅門教所流傳下來的「涅槃」與「輪迴」概念來處理「生從何來」與「死往何處」的問題的。到後來,大乘佛教興起,才把原初有關「業」(「業力」和「業報」)和「識」(心)的問題,處理得更細緻。發展出所謂「第八識」、「不滅的『阿賴耶識』」的講法,指出經過若干程序(或修練),人有一種「意識」會被「生生世世」地保存下來,可以更上一層樓成菩薩、成佛,超脫輪迴。也可以下墮落成餓鬼、地獄。西藏密宗的「靈童轉世」、「活佛再來」的故事,就最能回應這些。

問:佛教的「輪迴」,其實是怎樣的一個觀念?
答:不同佛教門派,應該會有不同的說法。但最常規的答法,應該是說「每個人死的時候,都能帶著一些未了的「業」和那個「阿賴耶識」去「轉世投胎」。

問:那「輪迴」的意義在甚麼?
答:於我而言,這至少有兩層功用。第一層是回應「死往何處」,即「永生」的問題。第二層是回應人類心靈對「公義」的要求。

問:可否說多些?
答:宗教面對的問題,除了死亡外,其實處理現世的,也不少。最顯而易見的,當然是生活需求與經濟壓力的問題。相對於之前說的「超越生死」的「出世間法」,佛教用「世間法」來形容它們。而當中,人類對公平、正義、合理等的要求,又特別熱切。基督教於此,用「神的旨意」或「試煉」來回應。但佛教於我心目中卻似高明一些,懂得用千百世(「三世」)所積累的「業」,來作解釋……

問:除了用「輪迴」及「三世的思想,佛教還有其它對治「社會不合理」與「不公義」現象的方法嗎?
答:佛教一般用「慈悲」,用「由自己開始做起」的方法去化解,所謂「放下屠刀,立地成佛」。這與基督教強調「愛」,於本質上無大差異。但密教卻仍有些去惡及開拓智慧的法器,亦有「空行」、「護法」及「忿怒尊」等的說法,喻意對抗邪惡,有時也要用非常手段。

問:佛教跟天主教,好像都很重視儀式?
答:是的。而且,驟眼看起來,更出奇地相似。當中,其實涉及儀軌、禮制的特殊心理效能,即:能把個體(突出的)意志消解。而佛教說的「三寶」(佛、法、僧),天主教所強調的「教會」,甚至基督教所強調的「團契」,其實都是想把個體拉回群體的生活軌跡裡,達致更有效的融和與整合。更何況,宗教都強調「」與生活之間的關係

問:那麼,請問幾大宗教是怎樣處理「命運」的問題的?
答:以前我的佛學老師說過,一般人信佛的起點,通常都不是求甚麼「永生」,也不是期望超越甚麼「輪迴」,而是人生掉進低谷,也就是所謂「命運」的不濟。但令人吊詭的,是無論佛教也好,天主教也好,基督教也好,解決「命運」的方法,都是「不對應」的。結論通常是叫你放棄眼前這個「不真實」的世界。耶穌就曾指著天,對審判他的彼拉多說,他的國在天上。而通俗佛教則更常用「極樂世界」,也就是死後所設定的一個「世界」的觀念,去吸引信徒。由此可見,世間上所發生的一切,其實都不是各大宗教的思維重點。

問:但你之前不是提及過佛教有所謂「世間法」的觀念嗎?
答:那也是真的。但其實「世間法」乃是一種手段,讓一般人較易投入。畢竟,人在未成佛前,仍有一個肉身須加照顧,而飲食男女也是最基本的。然而,佛教的重心卻是引領人去觀照現實世界的虛幻。所以,「世間法」可說祇是一個晃子去導人向佛。

問:你自己有沒有宗教信仰?
答:這個問題其實很難答得精準。但你說我是佛教徒、佛弟子,亦無不可。原因是:佛教在本質上,也並非全然是一個「宗教」。縱使成佛也好,都得靠「自己」,跟基督教依靠「神」的性質,並不一致。哲學上,稱佛教為「自力」的宗教,以有別於其它「他力」的宗教。而民初支那內學院的歐陽竟無先生,更強調「佛教不是宗教。」而說它是一種智慧、思想、教育、藝術、生活的總結合。而回看佛教的輝煌時期,佛教徒的生活,都是有規範和充滿智慧的。除了要打掃寺院、照顧僧眾的起居生活、研習佛經、守戒律和修行外,天文、地理、醫學、數學、術數等的學問,都要涉獵。而佛教的「教」字,意義亦在此。


相關連結:

水中蓮 –

標籤:

1 則留言:

Blogger wongwhstephen 說...

宗教的核心,不在現世。簡單分析統計數字就知,沒有那個宗教的教徒在生、老、病、死、禍、福,明顯佔優.

2014年1月21日 上午11:00  

發佈留言

訂閱 發佈留言 [Atom]

<< 首頁